双流棠湖公园位于双流县城中心,园中湖水环抱,拥有水面70余亩,是双流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多年来,由于游客和茶馆经营对湖水的污染,湖水大量有机质沉积,导致湖水每逢夏秋季节发黑,发臭,死鱼,以及大量油膜漂浮。公园管理处在湖水的治理上下了很大功夫,均收效甚微。
棠湖公园湖水的治理引起了双流县委、县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9年9月,正值湖水发黑发臭之际,成都八八五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运用新型调水理念和自主研发的反硝化类菌,在短短20多天内,将湖水处理好,使湖水各种生物和理化指标完全符合国家C级景观水处理标准。这一效果受到政府各级领导和游客的一致好评。“885人”在国庆60周年之际,向双流人民献上厚厚一礼。
水质调控、生态修复要综合考虑,要处理好水体中各类生物和物质间关系的平衡,主要是以下六大关系: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与微生物、有毒物质累计速度与生物降解能力、外部环境改善与微生物、水体中动物粪便与微生物等。“885微生态生物修复技术”,就是通过人为的调节,构建完整的生物链,实现“生态修复”的目的。
“885微生态修复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生物脱氮。
1、传统生物脱氮的微生物学概论
传统生物脱氮途径一般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阶段,分别由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完成。
硝化反应是由一类化能自养型好氧的硝化细菌完成,早在1877年,施来兴等人就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生物学过程的存在。硝化作用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称为亚硝化过程,由亚硝酸菌(氨氧化菌或亚硝化菌)将氨态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第二步称为硝化过程,由硝酸菌(亚硝酸盐氧化菌或硝化菌)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
反硝化细菌是由一群化能有机异养型微生物在厌氧或缺氧的条件下完成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将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成气态氮 (NO、 N2O、 N2)。反硝化菌在自燃界很普遍,多数是兼氧菌,在无分子态氧存在的环境下,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有机物作为碳源和电子供体提供能量并被转化为 CO2、 H2O。
硝化和反硝化反应的进行是会受到一定制约的。一方面,自养硝化菌在大量有机物的存在下,对氧气和营养物的竞争不如好氧异氧菌,从而导致异氧菌占优势;另一方面,反硝化需要提供适当的电子供体,通常为有机物。由于两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两种反应不能同时进行,只能序列式进行。即:硝化反应在好氧条件下进行,反硝化在厌氧或缺氧条件下进行,从而导致了生物脱氮反应器的不同组合,即将好氧区和缺氧区分开的分级硝化和反硝化工艺,或在两个分离的反应器中进行,或在时间上造成交替好氧和缺氧环境的同一个反应器中进行硝化与反硝化。
2、现代水处理生物脱氮最新工艺
近年来,我们经过大量的实践和系统研究发现:生物脱氮过程会出现一些超出人们传统认识的“非传统氮的消亡现象”,由此形成了成都八八五生物科技公司目前采用的最新工艺、新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厌氧氨氧化 (AMAMMOX)
2.2高效硝化及反硝化细菌的分离和筛选
2.3低温或高温下高效硝化及反硝化菌株的分离筛选
2.4多种有益微生物的共代谢作用
2.5特异功能性微生物的快速获取及高效储存方法
2.6水环境中各种生物及理化因子的“平衡”调节和“度”的现场掌控技术
经过8年的摸索及大量实践,“885人”找到了一条多门学科综合运用的“885微生态生物修复技术”,深度理解自然环境中水“万变”的特性,在保持水体中生物间的“平衡”关系和把握生态修复一个“度”上积累了大量成熟的经验,为实现长时间保持湖泊、河流、景观等水体的好水奠定了基础。
885微生态生物修复技术
在棠湖公园湖水生物治理示意图
885微生态生物修复技术
在双流棠湖公园湖水治理工艺流程图
氨氮≤ 1㎎/L
亚硝酸盐氮≤ 1.0㎎/L
PH值6.5--8.5
透明度(m)≥0.5
水色:嫩绿
水面:无明显油膜或浮沫
手感:爽而不腻
气味:无明显异味
成都八八五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运用“885微生态生物修复技术”从2009年9月2日起在双流棠湖公园进行的湖水治理,经过六年持续维护及检测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1、理化指标:入水区域的氨态氮、亚硝态氮严重超标,经生物强制脱氮后迅速下降,从中心区域到出水区域呈递减趋势,最后均低于国家景观水C类标准。
2、藻相:2009年9月2日前双流棠湖公园湖水蓝藻占优势种群,水色蓝绿,水质老化。经投放有害藻类控制剂后,水色嫩绿,藻类生长良好。
3、菌相:处理前整个湖面漂浮大量油膜,四壁发黑发臭;处理后,湖面无油膜,四壁洁净。
4、透明度:处理前低于15厘米,处理后大于50厘米。
5、良好效果维持:2009年9月25日处理结束,调水工作进入维护期,从2009年9月至今,良好湖水一直保持,双流棠湖公园给成都八八五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高度评价。
6、成都双流棠湖公园运用“885微生态生物修复技术”实现了以下突破:
1)、每天几千吨污水就地降解并被利用;
2)、每年超过100吨飘浮物(树叶等)的就地转化;
3)、污染物的“变废为宝”;
4)、2000多天的好水持续保持;
5)、湖中近10万斤鱼6年来存活良好,从未出现大量死鱼现象;
6)、6年时间完全摆脱了国内水域普遍存在的“蓝藻困扰”;
7)、湖底淤泥每年10%的减少(处理前1.2米,6年后0.6米),成功取代“人工清淤”,节省了过亿元的人工清淤费用。
8)、帮助棠湖公园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健地快速发展 ;
9)、在没有良好水源供应的情况下,棠湖公园采用对大量生活污水进行就地降解再利用的补充湖水措施,彻底解决了国内普遍存在的湖水水源供给问题。
附:处理前后对比图
处理前:
处理后:
社会肯定
相关网络链接:
http://www.slnews.net.cn/news/2011-03/16/content_20933.htm
四川电视台第4套民生节目报道:
国际媒体持续报道: